Wednesday, October 21, 2009

亚洲天灾频繁 马国防患意识有多高?

发表的连接是:
正體:
http://epochtimes.com/b5/9/10/16/n2691421.htm
简体:http://epochtimes.com/gb/9/10/16/n2691421.htm
發表時間:16/10/2009 11:39:10 AM(北京時間)
记者:马淑娴(017-6133062)


【大纪元10月16日讯】(大纪元记者马淑娴马来西亚吉隆坡采访报道)最近地震、海啸、台风等天灾频繁,在多个国家造成严重的人命伤亡和财物损失。 薩摩亞群島發生地震引發海嘯,旅遊天堂頓時變成人間地獄。萨摩亚群岛发生地震引发海啸,旅游天堂顿时变成人间地狱。 就連馬來西亞的鄰國菲律賓和印尼也飽受颱風和地震的肆虐。就连马来西亚的邻国菲律宾和印尼也饱受台风和地震的肆虐。 天然災害到底對馬來西亞有沒有影響?天然灾害到底对马来西亚有没有影响? 天災離我們有多遠?天灾离我们有多远? 政府和人民究竟是否做好了足夠的防範和救災準備?政府和人民究竟是否做好了足够的防范和救灾准备?

政府的救災工作政府的救灾工作
馬來西亞是個天災免疫區,沒有地震、火山、颱風,最常見的天然災害就是水災。马来西亚是个天灾免疫区,没有地震、火山、台风,最常见的天然灾害就是水灾。 因此救災工作主要針對水災災害。因此救灾工作主要针对水灾灾害。 婦女,家庭及社會發展部副部長拿汀巴杜卡周美芬重點介紹了該部門在救災中承擔的責任或角色。妇女,家庭及社会发展部副部长拿汀巴杜卡周美芬重点介绍了该部门在救灾中承担的责任或角色。 她說:「國家救災委員會每年都在水災之前做好準備,政府在水災方面比較有經驗。」她说:「国家救灾委员会每年都在水灾之前做好准备,政府在水灾方面比较有经验。」

婦女,家庭及社會發展部主要的救災任務有三個部份:第一部份的防災工作,包括建立疏散中心、準備相關官員的聯繫、提供物資供應、培訓和準備志工團體的工作表,以及災前物資的存儲等工作。妇女,家庭及社会发展部主要的救灾任务有三个部份:第一部份的防灾工作,包括建立疏散中心、准备相关官员的联系、提供物资供应、培训和准备志工团体的工作表,以及灾前物资的存储等工作。 第二部份是救災或減災,主要工作是登記災民,管理疏散中心,分發食物、衣服、被單等。第二部份是救灾或减灾,主要工作是登记灾民,管理疏散中心,分发食物、衣服、被单等。 該部門也在疏散中心舉辦活動、提供諮詢和心靈輔導,以協助災民恢復心情。该部门也在疏散中心举办活动、提供咨询和心灵辅导,以协助灾民恢复心情。 第三部份是重建工作,包括調查和評估損失、提出短期和長期的重建意見、考慮和批准援助給災民。第三部份是重建工作,包括调查和评估损失、提出短期和长期的重建意见、考虑和批准援助给灾民。

柔州政府的救災措施柔州政府的救灾措施
南馬近年受水災肆虐,因此柔佛州政府也進行了許多應付措施。南马近年受水灾肆虐,因此柔佛州政府也进行了许多应付措施。 柔佛地不老區國會議員鄧文村表示,「柔佛州政府在救災的工作,尤其在水災方面,是非常好的。縣長指揮,警察、軍防、民防、馬華志工隊等自願團隊配合。民眾一般掌握了水、火災的應對知識,也有進行防火預習。」柔佛地不老区国会议员邓文村表示,「柔佛州政府在救灾的工作,尤其在水灾方面,是非常好的。县长指挥,警察、军防、民防、马华志工队等自愿团队配合。民众一般掌握了水、火灾的应对知识,也有进行防火预习。」
教育人民防範意識教育人民防范意识
鄧文村在訪問中也坦誠不足,表示民眾面對天災,沒有灌輸過什麼知識,訓練、實際的演練少。邓文村在访问中也坦诚不足,表示民众面对天灾,没有灌输过什么知识,训练、实际的演练少。 「上次台灣地震,柔佛州有感覺,很多人立刻跑下樓。今後我們要注意訓練高樓工作的員工,防止發生人踩人的事件。」 「上次台湾地震,柔佛州有感觉,很多人立刻跑下楼。今后我们要注意训练高楼工作的员工,防止发生人踩人的事件。」

關於解決方法,國會議員鄧文村認為應通過學校灌輸知識,教育學生如何面對。关于解决方法,国会议员邓文村认为应通过学校灌输知识,教育学生如何面对。 「比如,地震引起大海嘯,突然停水停電,水中又不可以點蠟燭,也找不到蠟燭,怎麼辦?有了災難中的救生知識,才會面對危機。相關單位也可舉辦活動,或通過媒體提醒大眾注意。」 「比如,地震引起大海啸,突然停水停电,水中又不可以点蜡烛,也找不到蜡烛,怎么办?有了灾难中的救生知识,才会面对危机。相关单位也可举办活动,或通过媒体提醒大众注意。」

馬來西亞人民沒有防範意識?马来西亚人民没有防范意识?
記者隨機在三個地點採訪了12位民眾,其中8位表示沒有天災的救護知識,1位表示一點救護知識,3位人士有一定的救護知識。记者随机在三个地点采访了12位民众,其中8位表示没有天灾的救护知识,1位表示一点救护知识,3位人士有一定的救护知识。 12人中只有6位人士認為需要學習救護知識。 12人中只有6位人士认为需要学习救护知识。

對於人民不重視救護知識,各政府官員有不同的見解。对于人民不重视救护知识,各政府官员有不同的见解。 拿汀巴杜卡周美芬解釋說,馬來西亞是理想的居住國家。拿汀巴杜卡周美芬解释说,马来西亚是理想的居住国家。 一般比較嚴重的是水災,比如2006年發生的南馬大水災,情況持續一個月的時間。一般比较严重的是水灾,比如2006年发生的南马大水灾,情况持续一个月的时间。 「如果說地震呀,我們只有餘震,沒有真正的地震;如果說火山爆發呀,我們不是在火山地帶;如果說颱風和龍捲風呀,我們只有季候風。季候風帶來過量的雨水,造成水災。上次蘇門答臘還幫我們擋著大海嘯。所以,馬來西亞人沒有特別的防災意識。」 「如果说地震呀,我们只有余震,没有真正的地震;如果说火山爆发呀,我们不是在火山地带;如果说台风和龙卷风呀,我们只有季候风。季候风带来过量的雨水,造成水灾。上次苏门答腊还帮我们挡着大海啸。所以,马来西亚人没有特别的防灾意识。」

新邦令金區國會議員梁德明樂觀回應:「我國屬於地震安全地帶,因此民眾沒有什麼意識是正常的。但我認為,沿海地帶居民應提高安全意識。政府應通過媒體傳達具體的信息給人民。」新邦令金区国会议员梁德明乐观回应:「我国属于地震安全地带,因此民众没有什么意识是正常的。但我认为,沿海地带居民应提高安全意识。政府应通过媒体传达具体的信息给人民。」

峇都去國會議員蔡添強則說:「馬來西亞人普遍上缺乏危機意識,沒有充分準備,沒有太多的防備。可行的方法是,媒體多些報道面對天災的知識,增加大眾防範的意識。」峇都去国会议员蔡添强则说:「马来西亚人普遍上缺乏危机意识,没有充分准备,没有太多的防备。可行的方法是,媒体多些报道面对天灾的知识,增加大众防范的意识。」

馬來西亞不再是天災免疫區?马来西亚不再是天灾免疫区?
9月底,印尼蘇門答臘發生7.9級強烈地震,西馬多州皆感受到搖晃,震央離吉隆坡僅481公里。9月底,印尼苏门答腊发生7.9级强烈地震,西马多州皆感受到摇晃,震央离吉隆坡仅481公里。

10月初,彭亨武吉丁宜發生輕微地震,居民在睡夢中都感受到搖晃。 10月初,彭亨武吉丁宜发生轻微地震,居民在睡梦中都感受到摇晃。 針對最近發生在馬來西亞的不平常地震現象,柔佛州地不老區國會議員鄧文村介紹,「最近馬來西亞有幾位地震專家在報章發表意見,由於地殼的移動,馬來西亞不再是地震免疫地區,以後有可能會發生地震。」针对最近发生在马来西亚的不平常地震现象,柔佛州地不老区国会议员邓文村介绍,「最近马来西亚有几位地震专家在报章发表意见,由于地壳的移动,马来西亚不再是地震免疫地区,以后有可能会发生地震。」

由於地殼的改變,國會議員鄧文村覺得政府今後應承擔更多的責任:「以前沒有培訓,現在應該補救。防範,永遠是最好的政策,因此政府要學會杞人憂天。在美國和台灣等地的災害是突發性的,震動整個國家,造成慘重損失,我們應該要吸取教訓。」由于地壳的改变,国会议员邓文村觉得政府今后应承担更多的责任:「以前没有培训,现在应该补救。防范,永远是最好的政策,因此政府要学会杞人忧天。在美国和台湾等地的灾害是突发性的,震动整个国家,造成惨重损失,我们应该要吸取教训。」

是天災還是人禍?是天灾还是人祸?
慈濟基金會馬來西亞吉隆坡分會的行政主任陳志偉認為天災的成因有很大的人為因素。慈济基金会马来西亚吉隆坡分会的行政主任陈志伟认为天灾的成因有很大的人为因素。 「100年前的天災是天災,50年前的天災是天災,現在的天災主要是人禍。現在的天災的破壞程度超乎想像。如緬甸的一次風災,破壞程度太大了。原因是全球暖化,熱氣不能排放出去,造成的氣旋加強,風力強大。南馬大水災則是由土地開發,卻沒有相應的排水系統造成的。」 「100年前的天灾是天灾,50年前的天灾是天灾,现在的天灾主要是人祸。现在的天灾的破坏程度超乎想像。如缅甸的一次风灾,破坏程度太大了。原因是全球暖化,热气不能排放出去,造成的气旋加强,风力强大。南马大水灾则是由土地开发,却没有相应的排水系统造成的。」

此外,馬來西亞人的天災意識缺乏。此外,马来西亚人的天灾意识缺乏。 自救知識缺乏,面對突發災難的反應也慢。自救知识缺乏,面对突发灾难的反应也慢。 「南馬大水時,幾位老人家說,水到膝蓋時,大家都不緊張。結果,短短20分鐘,水漲到6尺。」 陳志偉希望大眾提高意識,政府可以加強此方面的教育。 「南马大水时,几位老人家说,水到膝盖时,大家都不紧张。结果,短短20分钟,水涨到6尺。」陈志伟希望大众提高意识,政府可以加强此方面的教育。

慈濟提倡落實環保,減少污染,從而減少天災。慈济提倡落实环保,减少污染,从而减少天灾。 所以,慈濟每一位員工都是身體力行,生活簡單化,從心靈開始,調整生活方式,減少污染。所以,慈济每一位员工都是身体力行,生活简单化,从心灵开始,调整生活方式,减少污染。 保護環境和減少自然災害所帶來的危害,每個人都應該盡一份力。保护环境和减少自然灾害所带来的危害,每个人都应该尽一份力。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