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云见日(36)
淡江国际山庄土崩悲剧发生后, 我们看到了人民的悲愤、看到了朝野互轰、也看到了雪州苏丹温情送饭和某些人在伤口上撒盐,趁火打劫的一面。
在探讨如何制止悲剧发生方面,我们看到了检讨与禁止高地或山坡发展计划的指示与言论、也看到了检讨地方当局无需为土崩事件负法律责任的呼声!但似乎还没有看到有人提出建立社区防灾系统的重要性。
翻查过去发生在国内各地区的各类灾难,无论是水灾、火灾、风灾或是土崩和最近雪州水供公司所提供的资料显示,除了证明国内确实有许多地方是处在灾难的高风险区,同时也说明几乎所有的社区都不能免于灾害的威胁。
地方县市议会对高风险区的有效监督、法律的保障和国家灾难中心救援队伍的及时反应固然重要,但“远水救不了近火”,“远亲不如近邻”说明了灾难前的防灾、出现灾难可能发生征兆时的减灾与灾难发生当下的救灾工作和灾后的重建,最有效的方式还是落实建立防灾社区的目标!在社区内建立防灾观念,同时在平时就展开防灾的社区培训与动员演习。
玛拉工艺大学测量与几何系教授赛查马鲁丁预测,由于国际山庄土地正在移动,若未及时采取行动,在6个月内爆发更严重土崩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他指出,如果当局允许居民继续居住,当局应在有关地区进行持续性监督工作,以及研究再次土崩的可能性问题。
国际山庄内的房屋价格高昂,禁止居民居住谁“能/将”赔偿他们的损失是一个大问题,即使解决了国际山庄的问题,国内到底还有多少个类似国际山庄的住宅区需要同等对待,因此禁止居民居住的这个方案可行性不高。 那要求安邦市议会定期检查并采取适时的修复与防范行动可行吗?可行!但监督工作的松紧、精准与有效度往往取决于执行者的素质,因此我认为如果政府尝试或人民要求政府在防灾工作方面完全一手抗起的话,那是不切实际的。
因此,政府应立即从鉴定国内灾难高风险区开始,在潜在“灾区”建立一个以社区为主体,经由民众参与、授权(Empowerment)的过程,凝聚社区的防灾共识与力量,并藉由推动减灾的措施来减少社区的易致灾因素,降低灾害发生的机率,而当万一发生灾害时,社区也可以防止灾害继续严重化,在灾害发生后,也能迅速的推动复原、重建,进而经由大家的合作与醒觉使社区迈向安全与永续发展。
2006年南马大水灾,我们马华志工团团员几乎参与了全程的救灾工作,以当时一支成立了才不过一年,尚未经历严格培训,也未经历真正救灾考验的队伍,柔佛州马华志工团能有效的参与救灾并深获好评,其最大的原因就是马华分布在灾区各地,掌握了灾区地理环境与人脉和了解如何获得救灾资源的在地领袖与党员的及时动员。发挥了社区救灾系统的缘故。
台湾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地处西太平洋台风必经之处,所以向来是地震、洪水、山崩、土石流等灾害频密的地区,因此台湾的行政院灾害防救委员会在防灾工作方面的技术发展的非常好,他们定期在潜在“灾区”所展开的社区防灾培训与演习工作也进行得非常完善,以致灾难在无可避免的情形下发生时,社区内及时的救灾系统就可在政府救援队伍开进前,立即启动救灾和避免灾害继续扩大和严重化的防治工作。也许,我国救灾委员会应派员前往台湾考察,以学习他们先进的防灾工作。
无论如何,在一些潜在“灾区”推动“社区防灾系统”已是马华志工团未来的重点工作之一!
周美芬12/12/08
1 comment:
是的,我自己在住台北,覺得我們的確有很多可向台取經,除了救災;一些旅游推廣;垃圾處理;戶政事務等等.甚至競選手法!加油!政大學姐!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