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日报《允执厥中》第七篇
经历了308和505两届大选空前惨败的马华,在面对士气打击、党资源萎缩的情况下陷入党内长年纷争不断的泥沼,不只人民对这种无休止的扰扰攘攘厌恶不已,回归“和谐”与“团结”几乎已成了全党上下一致的渴望。大家都不願看到即将到来的党选出现斗垮斗臭,你死我活的局面。在“爱民主,更爱和谐”的情况下,相当部分的党员甚至呼吁党领袖以“排排坐吃果果”的方式,协商出一个容纳各派人马的阵容。
顺应上述要求,为了宣示自己的容人之量和团结全党上下的诚意,“海纳百川”这一句成语于是成了近期马华领袖最常挂在口头上的一句话。很自然的,这句话出自不同人的口里往往让听者有不同的感受。有些听来顺耳,有些却怎么听都觉得别扭,原因是发言者过去的所作所为成了人们检视并怀疑其言行是否一致的指标,也对“真团结,真和谐”或是“伪团结,伪和谐”产生悬念。
“海纳”两字见于东晋文史学家袁宏的《三国名臣序赞》文内一句:“桓子新论曰:老子其心玄远,而与道合。形器不存,方寸海纳。”,此处“方寸”指的是“心”,而“心”则需如老子之心能与“道”合,因此 “海纳百川”的意思是符合“道德、正义、真理”的心胸宽大,如海洋般能纳百川。
后来两广总督林则徐写了副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其中“有容乃大”,出自《尚书》;“无欲则刚”,出自《论语》,足见“海纳百川”虽短短四字,但其义深远,是对自我要求的一种待人处世之道,是一种“无欲无私”能容忍所不能容,刚强正直、刚正不阿的高尚品格。
除此,《史记,李斯列传》内还有一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意指泰山因为土壤的堆积,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河流海洋因为溪水川流的汇集而成就它的深;身为国君者亲近百姓,因此能展现他的美德。再再证明凡是和“海纳百川”意义相近的古语名言,最终均和“道”与“德”脱离不了关系,终极意义都展现了个人对高尚品格的追求与向往。
“海纳百川”就领袖个人而言是组织属下所有的成员,不论其背景,优劣,派别均能包容,是包容不同,是包容一切,然而,如果广义的借用于诠释投选领导层的指标时则需有另外考量,因为川流有细、有粗、有急、有缓、有清、有黑、也有浊,以“海纳百川”的方式投选领导层,纳的如果尽是清流,则海深、海阔、海水清澈;纳的如果是清、黑、浊互相参杂,则必然是一海的浊水或污水。因此在“纳”与“不纳”间的拿捏还得考量。
然而,有党必然有派是无需矫情否认的事实,各派中人也必然好坏参杂,派系分明是因为理念不同,行事态度不同,重点在于大我目标一致,因此“海纳百川”用在组织上,指的应是不分派系,海纳贤德良才。换句话说,在千万条川流中如何择其善者,最终的决策掌握在有选票的中央代表手中。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