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September 22, 2013

柔霹微型华小合并?


今天(2012922日)的星洲日报封面报道: 柔佛和霹雳州教育局召见董家协献议微型华小合并,如果只出现在一个州,我们可以解读为也许该州教育局的官员不了解政府处理微型华小的方法,但两个州的教育局不约而同进行同样的工作,就不得不让人怀疑那是接受指示后的举动。

     长久以来,马华为了保障华小的存在,并采取各种积极的方式回应“消极”的大环境,以在获得董家教的同意下,搬迁微型华小到华人聚居的地方,已是情非得已,已是让我们马华与华社非常不忿的折中处理方式,今天在尚未采取任何有诚意的行动,按地方需求在在需要华小的地方建立新的华小前,竟然意欲合并微型华小,如果我们不制止的话,那等于华小的总数将进一步的减少。

今天,首相和副首相都已在巫统的党选提名后确定蝉联,这表示地位经已稳固,党内,他们已拥有了3年的时间进一步的巩固自己的势力,而在国家方面,505刚过去,虽然赢得并不漂亮,但也有5年的时间可以向人民展现领导国家的才华。

虽然我们了解也知道目前的马华面对严重的内部问题,我们拥有不尊重民主和不符合华人对马华领袖基本要求的最高领袖,我们也承认在表现上不如人意,但如果今天首相或巫统将华人对民联的支持简单化诠释为“因为马华无法获得华人的支持”,而不愿意面对国阵长期执政所遗留下来,一直因为狭隘的种族议程所造成的华人民心背离和目前国家所面对的贪污,滥权等部分族群,全民厌恶的问题的话,在资讯流通无远弗届,乡区发展快速城市化,年轻一代马来人或土著已更具信心和更关注族群以外的大议题下,未来除了华人,未来对国阵背离的可能是全民,是不分城乡区域的全民。308局部区域的华裔背离国阵,505已不分区域,我们活在同一的天空下,年轻一代的跨族群对话在没有了语言障碍的情况下,日益活络,今天国家的进步,人民教育水平的提升,乡区快速的城市化转型,是由国阵所有成员党,包括共同促成的,是国阵的功劳,但如果我们成功的带动了国家的发展,全民的进步,但国阵和马华在治国治党方面维持了不思进取的旧思维,旧方法和的话,我们将在我们自己所带动的“进步”下被否决,遭受淘汰。我们拥有了如何发展国家的愿景,但却忽略了全球化下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或人民跨族群的关怀,而不进行国阵合作模式、治国理念、族群团结理念的调整的话,马华将如大家所说般泡沫化,国阵也将面对失去政权的后果。
 
         马华已跌至谷底,只要全党上下愿意革新,所谓否极泰来,马华将会迎来更好的前景,马华不能等待巫统或国阵的改革,马华必须先自强,然后以马华的实力推动国阵的改革。马华虽然只是一个政党,但马华的兴衰决不仅止于马华党员的事,她攸关华社,攸关国家前途。

                                                                                                          周美芬 2013年9月22日

《历史的多面向》


《星洲日报.星洲广场》《允执厥中》第三篇

历史是史家对过去事件的记载,无论是所记载的和记载时所收集到与选择的材料都与人脱离不了关系。只要和人有关就必然与人性、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与环境紧密相扣。

人有七情六欲,有清醒与迷失的时候,追求真善美者都希望自己是完人,但世界上有完人吗?没有!因此,与人有关的事情总是存在着其多面性,而人总是有因个人经历、接触、所处时代和与个人“利益”有关而产生的视野、认知上的盲点,已入史的记载,也许是今天我们所认知的“事实”却未必是以后所接受的“事实”,因为零碎散布的材料会逐渐被翻出、会出土,加上负责处理与分析材料者所采用的不同视角与处理方法和读者因个人经历对记载所作的解读,它的结果也许是更深入的、更全面的,也可能是更偏颇的、甚至是有惊喜或有惊讶的。只是最终都必须接受的一个事实是历史的“多面”性,了解这背后的道理后,历史人物的功过与“忠”“奸”有争论,陈平留在华巫两族记忆中的截然不同,就不难理解了。

从陈平事件拉回现代,人民对今天国家朝野领袖的褒贬,一样是结合了我们所处的环境、经验、所接触的人事和所追求的“理想”后,在我们个人的“视角”下所得出的结论。因为资讯的流通,我们每天接到或没接到的讯息都很多,在我们选择相信那一则消息的时候其实我们也在为过去的事情编写属于自己相信的历史真相,在“消息”的取舍之间,历史的真相还是真相的全部吗?当时相信自己所看到和所分析下的真相而做出的决定是正确的,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吗?

同样的,当政者所推出的许多计划与政策是不是他内心笃信正确的事呢?是因为在权衡轻重得失下的权宜之计?还是为了给自己粉饰而掩藏了个人本性的决定呢?不当政时,他慷慨激昂严词抗议新闻不自由,当政后,他同样慷慨激昂严词指责记者报道偏颇,不怀好意,因此阻止采访。“新闻自由”在不同时间点有不同的定义,林冠英不也曾经如此吗?换了职位后就换了脑袋不也反映了人有时“忠”,有时“奸”的多面性吗?

505前,纳吉推出了“1个马来西亚”概念和一系列经济转型计划,505后,他推出了“土著经济计划”,一般认为,505前的做法是为了赢取各族,尤其是华裔选票,505后则是为了奖励土著的支持和确保即将到来的巫统党选顺利当选,到底哪一个才是他真正相信将为国家带来荣景的政策?如果政策和他所说,不会对其他种族权益产生影响的结果是相反的,未来历史对他的评价是不是也会出现不同种族有不同的看法呢?

今天你如何从自己的角度看待历史不重要,重要的是终究会有第三者以“忠于事实”的专业研究发掘历史的另一个面向。

陈平与马共的历史也有其多面性,处理陈平的功过,应该放在“忠于事实”的学术研究与讨论上专业处理,至于如何处理陈平“落叶归根”的问题,则反映了一个国家与政府的“人道”精神有多高。

                                                                                                                       周美芬 2013920

 

Monday, September 16, 2013

《当官,舍此时更待何时?》


7/9/2013《星洲日报,星洲广场》《允执厥中》第二篇

一个晚上的倾盆大雨后醒来,精神特别抖擞,登上面子书,映入眼帘的是一则剪报,标题是“郑修强解冻,中委会14反对16赞成”,按蔡细历的说法,16名中委推翻早前决定的理由是因为郑修强提呈了新证据,证明他的职位是由苏丹委任,并非由党推荐。贴文者把马华中委会做出上述决定的昨天喻为马华最黑暗的一天,附和者多,理由洋洋洒洒,包括:“个人议程陷党不义”、“输了民心没关系只要得到君心”、“让全民取笑没关系,只求博君一笑”、“其他人入阁是错的,我的入阁是对的”、“马华的纪律是因人处事而非因事处人”等等不一而足。按报章报道,这项议决引起党内议论纷纷,甚至在讨论党代表大会的“不入阁“议决是否也已被推翻”。

如果说,公然否决或取巧或假借第三方势力推翻党代表大会议决是马华最黑暗的时刻,那马华最黑暗的时刻又何止昨天?马华代表大会议决被马华领袖和特定中委公然否定又何止一次?20091010日马华特大对时任总会长翁诗杰投不信任票,蔡细历恢复署理总会长的议案无法通过。20091022日,马华领袖召开记者会,宣布维持由翁诗杰、蔡细历领导马华公会的大团结方案”,期间提出特大5条议案并在大会议决后面对“确定撤职”裁决的同一位大兄引述为他草拟议案的同一名城中著名律师的话否决了该5条议案的合法性,2009113日挟社团注册局公函恢复了署理总会长职。

2011102马华中央特别代表大会提案第一条:“1.1全力支持党中央的决定,下届大选若我党成绩不如2008年大选,将全面拒绝接受各级政府的官职。 大选后,数州联委会即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各级官员辞职并在过后真的辞职,因为总会长拿斯里蔡细历在55日大选成绩出炉后展现了尊重但特大议决的泱泱风范,第一时间表示尊重选民的选择,马华不会入阁当任何官职他说“我们是不会接受任何受委职位,包括村长、县议员、副部长和部长职,因为这是特别代表大会所通过的决定。”,不久后,这些辞职的“芝麻官”赫然发现,原来现任的港务局主席、上议员等都无需辞职,可以做到约满,接着该职位只要不是党所推荐就可以担任。从不当官,到可以做到任满,到只要不是马华推荐,再到区区的16名中委就可推翻代表大会的议决(这16票还是不具名投票的神秘人物), “不入阁”的议决早已形同虚设,因为诠释议案的权力在掌控中委大多数的掌权者,马华代表大会的功能与权力只在粉饰橱窗!

首相纳吉的施政口号是“一个马来西亚”,按理,他会希望自己的内阁是有各族代表的全民内阁,否则就无法合理化他的“一个马来西亚”理念,在尊重马华不入阁的议决下,他委任了两名非马华议员的华裔进入内阁,可是这一正一副部长竟然在上任后的第一时间就已摆明车马说他们不代表华人或不处理华教。现在,既然马华中委会已对“不入阁议案”作出了另类诠释,在内阁需要华裔代表,加上拿督斯理希山慕汀一个人要管理国防和交通两大部门负担太重的情况下,我认为首相考虑不妨立即作出委任指示:“本人决定委任马华公会XXX出任交通部长和XXXXXX部长,XXX XXXXXX副部长,由于这是我的决定,而不是马华的推荐,因此没有人可以质疑这几位马华的国会议员入阁,马华纪律委员会也不能采取行动,我希望他们明早排队宣誓,进入内阁为民请命。”

马华7位国会议员和现任上议员等如收到通知,请秉持尊重马华16位中委作出的中委会决定,拿着他们赋予的“免死金牌”立即就位,反正如此下去,现在不当官,恐怕未来已没机会!因为一个骑劫代表大会议决的政党(领导层),如何还会获得人民的支持?在这个政党旗帜下竞选,下一届还会中选吗?马华党内乱象不除,这个党还有救吗?因此如要当官,舍此时更待何时?

周美芬201396

Saturday, September 7, 2013

《谈族权,不如谈人权》


24/8/2013《星洲日报,星洲广场》《允执厥中》第一篇

在上周的《世界海外华人研究学会第八届国际会议》上,拉曼大学讲师陈亿文发表了名为《合理化马来西亚华裔投票决定”Rationalizing Chinese Malaysians’ Voting Decision”的论文,点出了四大重点,首先,和全民一样,华裔选民的政治醒觉度已大大提高并了解手上选票的价值;二、华裔选民集体一致的投票倾向影响了马来西亚的政治面貌;三、华裔是依理据且务实的选民;四、只要巫裔依然抱持 “马来人为先的马来西亚”和华人依然追求 “各族平等的马来西亚”的“国家想像”,种族政治不会消失,而在这个种族化的社会政治环境Ethnicized social-politic surrounding下,华裔最关注的是影响族群的课题。换句话说,马来西亚的实际政治情况并没有像“主流”舆论观点般认为“种族政治”已逐渐消退,尤其是在感受到“族群”利益被侵犯或打压的时候,华裔选票一般倾向一致,因为,即使影响投票决定的因素很多,但“族群利益”始终是一致的考量重点,而这可从196920082013年的选举结果证明。

根据过去的经验,每当华裔选票明显对选举成绩起着决定性作用或巫统政权感受到威胁时,几乎都必然促使以巫统为主导的国阵在政策上作出大幅度的调整与改变:1969年大选后,国家政策由国父东姑阿都拉曼的种族融合路线走向敦拉萨的马来人优先,使巫统从联盟时代的相对独大政党,兑变成绝对独大政党,除此,对国家后来经济发展与种族和谐带来深远影响的新经济政策、修改国家宪法禁止公开与在国会内议论包括国语、苏丹的地位、马来人特权和非马来人的权利、回教的国教地位等“敏感”的政治焦点课题和煽动法修正案等约束性政策相继出台;1990大选后,前任首相马哈迪医生推出2020年宏愿》、 开放私立大专院校的设立等小开放政策;现任首相纳吉2010年接任后公布《新经济模式》和一个马来西亚概念下的多项改革。以上的调整与改变,有者对族群关系带来了深远的伤害与打击,有者使政策趋向开放开明,但都没有解决我国族群关系看似和谐,其实区隔;看似融合,其实“河水不犯井水”,甚至互相猜疑的 “伪团结”问题。
 
现在,距离505已过了3个余月,除了副首相慕尤丁维持一贯的强硬态度,声言政府将照原定计划于下个月推行2013-2015年教育发展大蓝图和在内政上与前任比较相对强势的内政部长拿督斯里阿末扎希外,新内阁或纳吉个人一改选前的高调与急进,已沉寂了好一段时间,显然让他失望的选举结果到底在他心理造成了多大的冲击?这个冲击会否改变他2010年接任后的施政方向?也许他已有决定,只是因为党选将至,而按兵不动?又或者党选的结果将影响他的方向?我们无从得知,只能静观其变。

 然而,无论纳吉最终决定如何,除非他只想成为土著的首相,或者他不愿打破目前国家族群关系的僵局,让族群权益的角力与拉锯继续潜伏,否则他必须以大智大勇面对与回应,他必须关注各族,包括土著外最大的族群,即仍占选民总数29.68%的华裔需求,以尊重、承认与实践人权为施政准则;在某些族群和宗教纠纷上扮演领导的角色,撇开狭隘的沙文主义态度,依法、依理处理,按我们对大部分马来人民族性温和的理解,沉默、理智与合理的大多数将让制造混乱者无计可施。关键在,他敢不敢向挑衅者说:“不”,还是怕踏雷池一步而随之起舞?
 
就华裔而言,根据2010人口普查结果,华裔人口虽然比2000年增加了700,728人,但在总人口(包括非公民)的比率則下滑了1.9%,比印裔及其他种族的比率个别減少0.5%超出许多。套句李光耀的话:“大马非土著的政治力量未來將会因为人口比率下降而被进一步削弱”,要突破一再受打压的僵局,在人口滑落至“微不足道”之前,谈族权,不如谈人权,因为人权包括了学习母语、维系文化与机会均等的权利;族权制造对立,人权则建立共识,尊重人权者让大家各享自由而不猜忌,因此以人权捍卫族权属理性上策,待国家人权基调与族群融合风气既定,即使最后仅剩微不足道的5%人口,又何惧哉?

 无需否认族群政治仍然存在,但却不一定要以僵化的“族权”方式回应,无论是当政者或是族裔代表,只有在大家都以“人”互待的情况下,马来西亚的路才会越走越宽!

周美芬 2013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