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anuary 30, 2012

《淘汰与存活谁说了算?》


南洋商报《道不远人》 第卅五篇 

昨天某报封面头条报道,国民团结及融合局总监阿兹曼大胆预言,今天仍然有其存在价值的土权会、兴权会和董教总将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步被淘汰。

该报根据阿兹曼的言论作了跟进报道,很自然的董教总两巨头和兴权会发起人马诺哈兰口径一致的都驳斥了各自组织将被淘汰的言论,表述用词也许不同,但都点出了各组织存在的意义在于对抗单元主义和种族权益不平等的政策。换句话说,只要单元主义和种族权益不平政策存在一天,有关组织就有存在的价值,但这似乎也同时在宣示,一旦单元主义和种族权益不平政策消声匿迹,这三个组织也极可能功成身退。除非,期间顺应时局发展而为组织的奋斗目标与方向进行调整、增值,否则被淘汰并非不可能。

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很多叱咤风云,为社会进程作出巨大贡献的组织与个人,许多这类组织和个人早已不复存在,但走过必留痕迹,历史功绩永垂青史,在不断的提醒我们前人走过的路,和我们应该从前人烙下的轨迹中学习,而学习的价值在于变革与前进。

因此我认为阿兹曼言论中需要获得关注的反倒是他所提出的“时代变迁”中那个“变迁”的概念。

308后国内政治局势改变,由数个多元种族政党组成的民联对以多个种族性政党组成的国阵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倾向于否决种族性政党存在价值的舆论日趋强势,尤其获得了社会上长期受到不平对待的少数种族的拥护。

然而值得玩味的是,虽然身属优势族群却长期被忽略或眼睁睁看着同族少数上层精英享受了一切利益,而自己却无从分享的土著也支持民联和反对巫统,但认为马华公会和被归为华基政党的民政党已可有可无(irrelevant)的看法似乎并没有用于形容巫统,这个现象是不是说明了土著并未反对以“族权”为目标的政党,他们拒绝的是没有公平对待所有土著而造成贫富不均的执政党,因此有ABU(“只要不是巫统联盟”)这个组织,但却没有“巫统可有可无”这样的舆论,反而却在308后出现了捍卫土著既得利益的土权会。

董教总、兴权会和土权会虽非政党,但和政治局势息息相关,政治局势发展对这几个组织的影响非但直接而且巨大。

倾向于走多元种族路线的趋势是少数民族在经历了以“族权”作为斗争目标多年依旧无法获得满意结果而得出的结论,当某方在大谈“族权”的时候,另一方也必然会全面戒备或甚至加入战围,它所造成的是种族间权益的拉锯与对抗。但当某方谈的是“人权”的时候,所引起的是同受压迫者的共鸣,这里面谈的是“人”而不是“族”的问题,制造的是枪头一致对外的效果,而不是族群间的拉锯。

认为马华民政在接下来的大选极可能面对更大打击的看法相当普遍,同样的认为国阵依旧执政,马来选民依旧支持巫统的观点也是主流看法,因此今天断言“马华或民政可有可无”或许还是太早(这个评断不以所得议席而以政局发展为依据),也许下一届大选的结果和紧接掌权者所采取的方向如何才能确定。

在我国走过了50多年的种族政治后的今天,如果我们选择漠视种族政治所遗下的影响,而错误解读局势,认为全民或各族都愿意公平分享的话,那无疑是天真,也是无知的。但从“族权”的争取调整为“人权”的争取却无疑是少数族群必须全力促成的,通过无针对性的方式争取改变也许才是我们的出路。

马华公会创党会长敦陈祯禄在独立前就已提出了“马来亚人的马来亚”理念,他甚至支持巫统创党会长拿督翁的多元种族政党独立党,只可惜他俩的先知先觉在当时未获重视。

顺应时局变迁而变革是被动,是后知后觉;预见时局变迁而变革是先知先觉;时局已变而不变是不知不觉!

无论是董教总、兴权会还是种族性政党如马华者是不是会被淘汰,取决于能否精确掌握时局和在阐述议题与争取公平的方法策略上作出符合时代需要的调整。组织能否继续存在不是阿兹曼个人说了算,而是取决于能否与时并进!


周美芬2012127

注:本文在刊登时编者删去了红色的文句,同时在分段方面作了调整,我不知道调整的原因,但总觉得原版较好,因此,此贴文乃文章原貌。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