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y 13, 2010

周美芬‧爭取人民的信任

星洲日報/言路‧
作者:周美芬‧2010.05.12

以前曾被告知,如要研究中國歷史,英國倫敦的大英博物館是必須參訪的地點,因為裡面保存了許多中國珍貴的歷史文物,包括傳聞中對中國文字發展研究彌足珍貴的一片“僅存”的甲骨文。

去年9月,馬華創黨人和建國元勳敦陳禎祿之女陳金瑞女士,斥資購買兩間馬六甲荷蘭街老屋送給新加坡大學,供新大建築系進行修復成為新加坡國大建築系亞細安建築及城市遺產考究中心!

不久前,大馬另一位建國元勛敦李孝式的長子李劍橋代表李氏家族將其遺留下來的144箱、多達18萬頁完善存檔的珍貴私人書信文件,捐贈新加坡東南亞研究院!

以上講述的都是文物流失的事件,唯一不同的是,荷蘭街老屋和敦李孝式的文物是由國民親手送出的,保存在大英博物館的文物則是被霸權私運出去的。

對於上述文物的流失,只要是肯定華裔建國貢獻、只要是愛馬華、珍惜華裔歷史的人都會有感受,這種感受包括慚愧、悲痛、更包括了羞恥!慚愧是因為無法把屬於自己的文物保留在國內、悲痛是因為文物的流失,而羞恥則是因為這些建國元勳的後人信任外人的程度,竟然勝於對國人和國家的信任。

今天這種情況的發生,究其原因全在一個“信”字,這個信字是對政府的“信”和對馬華的“信”,因為缺乏對政府的“信”,缺乏對馬華的“信”,所以他們把文物交給可信的單位,而讓人惋惜的,除了政府與馬華,這“可信”的單位竟然還是不在國內而在國外!在新加坡!

以往讀史記,瞭解司馬遷作史記和所有整理歷史者在資料的採用與編輯上都無可避免的必須做出取捨,撰寫歷史者對歷史的判斷、整理功力和史觀對還原歷史真相至關重要,而大馬的歷史教科書、大馬的政治領袖在講述大馬歷史時的偏頗態度,又如何讓這些後人能毫無疑慮的把文物放心交托呢?

最近因為一場烏雪補選,再度引發了華人到底要甚麼的爭論,從歷史文物的流失其實已能見微知著,人民或華人要的是甚麼?其實只不過是一個9筆就能寫成的“信”字。

人民只相信能公平對待所有國民的政府;只相信廉潔、透明的政府;只相信能帶動發展,提昇人文素質的政府;只相信能誠實面對與接受歷史的政府。

在短短7個月內,我們眼睜睜看著建國與建黨元勳的後人把自家的東西往外送,我們必須立即深自檢討,必要糾正,必須行動,建議了多年的敦陳禎祿、敦辛班登紀念館也是時候從政府展延的發展計劃名單裡抽出,立即落實了!

金像獎名片《歲月神偷》裡有一句話:“人,總要信”,信自己、信他人還不足夠,還得讓他人信,讓人民信!失信將失去一切,重建人民的信心是國陣和馬華的當務之急。只要人民“信”得過政府,文物哪會流失?華人還會有奢求嗎?

No comments: